行业资讯
专题资讯
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青海沙棘产业:亟待挖掘的金矿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2-21 浏览:1097次

天然维生素之王

  提起沙棘,普通老百姓会想起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兴起的各类沙棘饮料。沙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经历了两亿多年的沧桑岁月,比银杏(一亿年左右)还古老。沙棘果实中的活性成分达190多种,特别是沙棘中富含的维生素C含量比橘子、苹果和猕猴桃等高出数倍至数十倍,居一切蔬菜、水果类之冠,被称为“天然维生素之王”。

  全世界95%以上的沙棘资源在中国,青海省共有各种沙棘林400多万亩,占全国沙棘资源总量的20%。

  青海的高海拔、强紫外线及氧气稀薄等特殊的自然环境,使沙棘等药用植物天生具备抗高寒、抗缺氧、抗疲劳的生物特性,同时也造就了青海动植物优于其它地区生物而具有活性强、药用成分含量高的特点,这是青海沙棘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从沙棘资源调查结果看,青海沙棘资源的特点是分布广、种类多、面积大、生长好、果实质量高,不受污染或受污染较轻。这些特点对沙棘产业的发展以及科研工作十分有利。

  开发沙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沙棘的生长可以快速回复植被,减少泥沙,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物链。种植沙棘林可以促进山区发展经济,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符合发展和谐社会的宗旨。发展沙棘产业使沙棘资源保护和开发并举,有利于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协调发展。

  随着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批准和规划实施,建设生态大省已成为青海省的历史使命。在青海省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宏伟事业中,沙棘这种独特资源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沙棘产业发展适逢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

  市场十分广阔

  21世纪的健康产业将以更高标准更快速度发展。“天然、绿色、营养、保健、方便、休闲”产品备受大众欢迎,沙棘作为天然原料,其极富营养和明显的多种生理和药理保健功能独具优势。青海沙棘生长在海拔2300以上的高原地区,功效营养成分独特,天然绿色,天成纯净,正迎合了新世纪人们对健康产品原料的要求。

  近些年,食品、保健品、药品和化妆品行业对各种天然沙棘高营养原料和半成品,如沙棘汁浓缩汁、沙棘果粉、沙棘油、沙棘黄酮、沙棘多糖、沙棘黄色素等的需求成倍增长,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如雀巢公司、宝洁公司、养生堂、天津天狮等都已推出或开发多个沙棘相关产品。

  据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统计,到2004年,以沙棘油和沙棘黄酮等为原料的保健品和药品的市场规模已超过10亿元。在国内,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等地的一些沙棘行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国内市场和出口创汇快速增长;在国外,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沙棘企业利用很有限的资源开拓出很大的市场。

  在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食品健康化和健康生活化的市场大趋势为沙棘产业的快速成长创造了难得的市场机遇。

  潜力尚未挖掘

  青海沙棘产业开发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已有20年的历史,沙棘资源的开发仍然以防止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为主要目的,营造的沙棘林也以生态效益型沙棘林为主,以产果为主的高效高产和复合效益(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沙棘林营造规模很小,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沙棘加工,特别是深加工的规模产业未能形成,沙棘产业尚未进入资源培育和产品市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阶段,青海沙棘资源的潜力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以沙棘饮料为例,沙棘饮料酸中带甜、野味十足,但是青海沙棘饮料企业不是倒闭就是发展壮大不起来,很难打出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从个别企业看,有产品质量问题、有市场开拓能力问题、有经营管理不善的问题,但从青海省发展沙棘产业的整体角度来看,沙棘饮料以原料初加工为主,资源消耗大,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十分有限,在青海高原远离东部沿海饮料消费主市场的地区发展沙棘饮料行业的相对优势并不大。

  回顾青海沙棘产业20年来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突出表现为:

  1、虽然青海沙棘资源丰富,资源品质优良,但资源开发的产业化程度很低,企业规模小,产业链尚未形成,产业投入不足,资源利用率很低(据初步测算,青海野生沙棘资源的利用率低于5%);

  2、青海沙棘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科研和技术开发能力不强,特别是缺乏追踪市场消费趋势和潮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和研发产品的能力。技术和市场找不到切合点,资源就难以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3、缺乏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人才队伍,难以将有利于青海沙棘产业发展的各种资源组织和调动起来,无法在国内沙棘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4、青海沙棘资源仍以开发野生资源为主,引进和培育优良高产品种的规模很小,开发分散。从今后产业规模和集中度来讲,还需加大培育优选高产品种工作。如俄罗斯大果沙棘,单产是我国沙棘林平均产量的10倍以上,省林科所在青海引种俄罗斯大果沙棘成活率很高,但在全省的规模推广才刚刚起步。

  专家支招寻出路

  青海沙棘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中医药研究所主任王钊多年来关注青海沙棘产业的发展,在类似产品的比较研究中,分析了宁夏枸杞产业和新疆番茄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经验特点,从资金、市场、技术三个方面对沙棘产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寻找青海沙棘产业的发展出路。

  一、 拓展资金引用渠道

  一个产业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在产业成长的初期,企业自身造血能力还不强,必须争取各种外部资金和资本的投入。王钊认为,现阶段是青海沙棘产业的起步阶段,引入与这一行业相关的产业资本是沙棘产业招商引资的主要选择。

  一方面与产业相关的资金最关注与该产业发展相关的投资机会,青海省沙棘产业的资源基础和发展机遇客观上已经具备吸引与沙棘产业相关产业资本的条件;另一方面,产业资本的投入能在带来资金的同时引入与产业相关的专业技术、市场渠道和经营管理队伍,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各种资源全面整合后将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在产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后,就可以引入各种金融资本,做大产业规模,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优势。

  二、 走出去寻找市场机会

  青海的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瞄准省外和国外市场。要走出去,就必须制定走出去的战略定位,并围绕这一战略定位塑造自身的竞争优势。如晶珠藏药的战略定位是“现代藏药”,企业在挖掘传统藏药宝库的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进行藏药的现代化研究开发,适应了市场发展趋势,在藏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走在了市场前面,取得了竞争优势。

  青海企业必须下定决心苦练在大市场中摸爬滚打的本领。在广交会、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全国药交会等竞争和展示的大舞台上,目前青海企业和产业的亮点还不多;青海不少企业还没有自己的企业网站,即使有企业网站,动态管理和网络推广工作也乏善可陈。在现代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推广和展示能力是寻求市场机会的基本手段。

  三、 通过技术引导市场

  王钊指出,清华大学这些年在建立科技园、发展产业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说明:不重视技术和研究开发,企业发展成无源之水,难成大器;同时更重要的是,技术开发绝不能停留在实验室,在企业界,在产业领域,“阳春白雪”似的科学技术成不了生产力,只有从市场需求出发,适应市场、引导市场的科学技术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青海沙棘产业开发的清华博众生物技术公司,将这些年科研和产品开发的经验总结为十六个字:“围绕市场、追踪前沿、资源集中、知识产权”,这具体体现在:

  1、从产品的市场需求出发,在选题立项初期由市场销售人员与产品开发人员共同参与,产品研发紧紧围绕市场展开,这是新产品上市后即能打开市场产生效益的基本保证;

  2、在与企业产品相关的基础研究方面,企业不进行直接投入,但可通过跟踪国内外相关成果和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如“863”、“973”项目)形式分享这些成果,抓住这些成果转化的有利时机;

  3、在具体产品研究开发项目上,与国内外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保持广泛的合作,争取国家、企业、行业和国际合作的各种资金支持,集中人才、资金、政策、信息等各种资源,实现重点突破;

  4、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参与和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尤其是与一些大企业和国外企业合作过程中,拥有知识产权和掌握行业、企业标准是成功的关键。

  王钊认为,只要抓住这一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扎扎实实抓好各方面工作,青海省完全可能成为全国沙棘产业发展的龙头省份。

  作者::文贻炜 嘎玛

  (来源:经济参考报)

 

网站首页  |   产品展示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