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专题资讯
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资讯
你真的了解胆固醇吗?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6-05-30 浏览:634次

距神兴沙棘研究院爱心企业家甘肃捐资助学,

种植爱心沙棘树仅剩3天!

近日,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项目(CCEP)和中国卒中学会共同宣布,今年5月为中国第一个“胆固醇月”。
在众多危险因素当中,胆固醇指标异常是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和缺血性脑卒的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约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也就是说,每5个成人中有1人患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人群死亡因素排名之首,占总死亡的比例已超过40%。
那究竟什么是胆固醇呢?胆固醇对人体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胆固醇真的那么可怕吗?
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的物质
许多人至今认为,胆固醇就是有害的物质,唯恐避之不及而被冠上“高血脂”的名头。 “胆固醇并不是有害的物质,而是人体必需的物质。”冯颖解释说。胆固醇在人体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人体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胆固醇可以阻止外界温度过高或过低时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的异常变构,从而保持膜的稳定性。若缺失了胆固醇,细胞就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生命也将终止。
胆固醇在脑和神经组织中的含量最为丰富,与神经元突起的产生、发育和形成,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神经元的存活,神经的修复重塑以及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的传递等活动紧密相关。若缺乏胆固醇,神经传导速度就会减慢,大脑思维将变得迟钝,还可能诱发多种神经系统疾病。
胆固醇是合成胆汁酸的重要物质。众所周知,胆汁是最重要的消化液,而胆汁中的胆汁酸是消化脂肪的重要物质,需要胆固醇来合成,胆汁酸在促进脂类消化吸收的同时,大部分在肠内会再次被吸收利用,但仍需不断补充消耗掉的那部分胆汁酸。一旦胆固醇缺乏,胆汁酸的合成和分泌不足,会直接影响脂肪的消化、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甚至出现相关的维生素缺乏症状。
胆固醇是许多激素和维生素的前体物质。如盐皮质激素,是控制肾脏对无机离子(钠离子、氯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重吸收;糖皮质激素,影响着糖和蛋白质的代谢;雌激素、雄激素和孕激素;皮肤胆固醇可被氧化为7-脱氢胆固醇,后者经紫外线照射转变为维生素D3,缺乏维生素D,会引起骨质疏松症。
人体中胆固醇的总量约占体重的0.2%,以脑和神经组织的含量最为丰富,约为全身总量的1/4;肝、脾、肾、皮肤和胆汁中含量也很高。可以说,胆固醇在人体中是无处不在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人体中的胆固醇大部分以自身合成为主
人体胆固醇的来源,以自身合成为主,仅有约1/4来自食物。成年人除了脑组织外各种组织都能合成胆固醇,肝脏和肠黏膜是最主要的合成场所,前者占胆固醇合成总量的70%~80%,后者占10%。

食物中的胆固醇从何而来

胆固醇主要存在动物性食品中,但不同的动物及动物的不同部位,胆固醇的含量不同!通常,胆固醇含量以动物的脑最高、其次为肝、其他内脏、膏和子等(见表1);且与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成正比——也就是说脂肪含量越高,尤其是脂肪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胆固醇的含量也就越高。

日常膳食摄取的胆固醇总量,不仅与食物的品种有关,更与具体食物的摄食量有关;人体对膳食胆固醇的吸收率,不仅随着摄取量的增加而相应减少,还与膳食中的某些成分有密切关系。例如: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中链饱和脂肪酸(牛乳脂、椰子油、猪牛羊油等)可促进胆固醇的吸收;膳食纤维则可以通过促进肠蠕动和排便、促进胆酸排泄、竞争性抑制等作用,减少胆固醇的吸收和合成,魔芋、木耳、海带、红薯等蔬果富含膳食纤维;豆类中的谷固醇也可竞争性抑制胆固醇的吸收。

常见食物中胆固醇含量

沙棘果油是以沙棘全果为原料,经CO2超临界萃取的一种纯天然营养植物精油,具有沙棘果实特有的芳香气味。沙棘果油含丰富的油酸和亚油酸,含量高达85%。

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胆固醇是脂溶性的,很少独自存在,胆固醇需要与脂蛋白结合在一起后才能被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血液中胆固醇的存在形式主要是与脂肪酸结合的胆固醇酯,包括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好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的胆固醇”)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几种,仅有不到10%的为游离态。
常言的人体血胆固醇水平,即血液中各种脂蛋白所含胆固醇总和,正常范围为140~199mg/dl(3.64~5.42mmol/L),超出220mg/dl(5.72mmol/L)即可称为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是胆固醇的搬运工,可将胆固醇搬运到身体各个部位,参与一系列的反应及活动。但当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过多,超出140mg/dl(3.64mmol/L),有一部分低密度脂蛋白就会沉积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血管壁越来越细,进而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理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应小于100mg/dL(2.60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负责收集细胞中的胆固醇并将其转运到肝脏,在那里将其分解为胆汁。因此,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高,血管越清洁。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60 mg/dL(1.56 mmol/L)及以上,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相对较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约60%在低密度脂蛋白内,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时,血清胆固醇浓度的升高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平行关系。

改善免疫系统。沙棘中丰富的β葡聚糖能改善免疫系统,有效抗击病毒、细菌和寄生虫,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


有益减肥瘦身。沙棘中膳食纤维丰富,可长时间保持饱腹感,防止摄入过多的油腻和咸味食物,达到减肥瘦身的效果。


预防便秘:沙棘犹如“天然肠道刷洗工”,能帮助预防便秘。


改善血糖:沙棘对血糖的影响较小,并且能减少胰岛素依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降压降脂:每天食用沙棘有助于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沙棘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能大量吸收人体的胆固醇并排出体外,降低“坏胆固醇”水平。


防癌抗癌:研究发现,常吃沙棘可以降低罹患肠癌和乳腺癌的几率。


改善情绪:沙棘中丰富的维生素B6有助于提高人体血清素水平。进而让人改善情绪,放松心情。


体虚分为

气虚 血虚 阴虚 阳虚

四种类型

1、气虚: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


2、血虚: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


3、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


4、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


四虚综合分析身体就是体内多了不该多的,少了不该少的、排出体内多余的,补充体能缺乏的,调理方案补充矿物元素,微量元素,行气活血,消瘀散结、采用净体胶囊、蓝水、秒新康、康体膏配伍组合进行康复调理。


沙棘的性味以甘温或甘平为主。其中,少数兼能清火、或燥湿者,可有苦味。能清火者,药性偏寒。大多数药能补益脾肺之气,主要归脾肺经。少数药兼能补心气者,可归心经。


使用沙棘治疗各种气虚证时,除应结合其兼有功效综合考虑外,补益脾气之品用于脾虚食滞证,还常与消食药同用,以消除消化功能减弱而停滞的宿食;用于脾虚湿滞证,多配伍化湿、燥湿或利水渗湿的药物,以消除脾虚不运而停滞的水湿;用于脾虚中气下陷证,多配伍能升阳的药物,以升举下陷的清阳之气;用于脾虚久泻证,还常与涩肠止泻药同用;用于脾不统血证,则常与止血药同用;补肺气之品用于肺虚喘咳有痰之证,多配伍化痰、止咳、平喘的药物,以利痰咳痰喘的消除。用于脾肺气虚自汗证,多配伍能固表止汗的药物;用于心气不足,心神不安证,多配伍宁心安神的药物;若气虚兼见阳虚里寒、血虚或阴虚证者,又需分别与补阳药、温里药、补血药或补阴药同用。补气药用于扶正祛邪时,还需分别与解表药、清热药或泻下药等同用。沙棘中部分味甘壅中,碍气助湿之品,对湿盛中满者应慎用,必要时应辅以理气除湿之药。



【沙棘】是纯天然绿色的药食同源植物



高血脂不一定都是胆固醇惹的祸
其实高血脂分为三种情况——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即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两者兼有)。不能简单地认为高血脂就是胆固醇引起的。高胆固醇血症其实是胆固醇代谢紊乱造成的。因人体中的胆固醇80%是由人体自身合成的,胆固醇在人体中的代谢有30多个步骤,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协同影响,一旦胆固醇代谢紊乱后,容易造成胆固醇合成过多而引起对健康的危害,此时,饮食中胆固醇含量对人体血胆固醇水平的影响远小于自身脂肪代谢的影响。至今,国内外研究均未证实膳食胆固醇摄取与心血管疾病有明显的相关性。美国膳食指南咨询委员会发布的报告,在指出胆固醇摄取量或与心脏病无直接关联的同时,将矛头对准了精制加工碳水化合物等,由此,于2015年秋季发布的第8版《美国居民膳食指南》,取消限制胆固醇摄入量已成定局。西方人的膳食结构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脂肪的摄入量已大大减少,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却在增加,碳水化合物的过度摄入会造成高甘油三酯血症,对心血管健康也是极其不利的。事实上,膳食能量过高与血脂水平异常关系更为密切:高能量膳食较低能量膳食对血胆固醇水平的影响,可能较膳食胆固醇摄取水平的影响更大。
建议: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主动运动,对高胆固醇血症的预防和改善都是非常重要的。关注健康饮食模式,尤其是选择的摄食方式,例如多摄入水果、蔬菜、全谷物、低脂或脱脂奶制品、海产品、豆类和坚果;限制红肉、加工肉类、糖和精制谷物的摄入;减少含糖饮料等,都有利于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网站首页  |   产品展示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