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用看说明书!
平常沙棘人在卖沙棘籽油的时候,都知道对妇科炎症有很好的效果,却不知道如何说出口,把这个转个那个她,就是这么用,直接涂抹沙棘籽油效果更好哦!用棉棒!!
沙棘对妇科的调理作用还有哪些
对女士的常发疾病:如乳腺小叶增生、乳腺肌瘤、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发生的基本原因我们应该有个初步的认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上述疾病包括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都与肝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有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情绪的变化对肝脏的损伤,经常发火、脾气大的人、压力大的人都会直接损伤肝和肾,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妇科病。因此,心态的调整是对预防妇科病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传统医学认为“气滞则血瘀,瘀则痛”,因此当人心情不好的时候,肝功能往往紊乱,俗话说“气大伤肝”,肝气紊乱必然导致气滞,而气滞血必瘀,疾病就发生了。
1
乳腺小叶增生:
乳腺小叶增生是女性的常发病之一,几乎80%的女性都患有此病,其最初的原因也是因情绪的变化而引起气滞血瘀的。在小叶增生发生前,最初出现的疾病是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期不正常、或前或后,经血量或多或少。当乳腺部分出现气滞现象时,也必然造成血瘀,有血瘀的部位是细菌、毒素最易繁殖的部位。当乳腺上皮组织遭到破坏时,则易出现肌瘤、小叶增生等等。
沙棘油对乳腺肌瘤、小叶增生之所以有很好的调理效应是因为:
(1)沙棘油中的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修复肝脏,恢复肝功能,从而改变气滞现象。
(2)沙棘总黄酮可以加强血液的清理,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淤,同时,沙棘中的强力抗氧化元素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微量元素硒、维生素C、β—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可快速的分解、杀死瘀阻部位的毒素和细菌,同时修复受伤的组织,特别是β—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在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而维生素A有直接修复上皮组织和增强免疫的作用,从而杜绝了肌瘤和小叶增生产生的机率,维生素A和黄酮类物质、五—羟色胺有直接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当上皮组织得到修复后,肌瘤会逐渐的萎缩并逐步被身体所吸收。
2
卵巢囊肿与子宫肌瘤:
卵巢囊肿与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之一与情绪变化有关;之二与卵巢、子宫部位气血虚弱、血液运行缓慢造成血瘀有关;在脏器方面,与肾、肝、脾、胃有关;在日常饮食方面,与营养不均衡有关;在生理方面,与经期失血没有及时补充有关。
服用沙棘油以后,首先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到消化功能的增强,清肠排毒的能力增强,同时,沙棘中的抗肿瘤物质如:5---羟色胺、维生素C、苦木素和黄酮类等活性物质的不断补充也使抗肿瘤的作用不断增强,其中白花青素的抗肿瘤的作用最强。
3
性冷淡:
传统医学认为造成性冷淡的主要原因是女性气血虚弱、肾功能衰弱。在恢复肾功能方面很多人忽略女性肾亏这一事实,只认为女性缺血,所以常常以补血为主,像一壶永远烧不开的水,其关键在于忽略了清除血中瘀积物和营养供给的同步进行,血脉不通,微循环打不开,新陈代谢不能正常地进行,肾脏的组织细胞在没有得到正常的新陈代谢的时候,又如何能发挥其功能呢?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们认为肾虚、血瘀是肾功能衰退的主要原因,沙棘油中所含有的大量生物活性物质、营养物质既为肾单位、肾小球等组织细胞进行充足的营养供给,又能为肾组织输送大量的抗氧化物质,修复受损的肾组织。当肾的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供给,核酸代谢得到促进的时候,肾功能自然恢复,因此,还给女性美好的“性福生活”是很自然的事,也是很容易做到的。
![](/uploadfile/image/20170518161638553855.jpg)
还没和医生朋友谈,就了解了沙棘这么多的知识,而且是国家正规
医院可以开到的沙棘药方哦!(篇幅有限,其他产品未提及)
千百年来的万能药食同源植物——沙棘
百年来,我国蒙、藏地区的牧民,一直沿袭着这样一种习俗,每年冬季将沙棘果采回后放在坛子里,加少许沙糖,密封保存。遇到家人或亲友伤风感冒,咳嗽哮喘,肠炎下痢,跌打损伤等疾病时,每次舀一勺喝下,很快就会痊愈。
在西藏医学中,沙棘是一种包治百病菌的灵丹妙药,他们将沙棘从根茎到茎到果实、种子全部加以利用,制取沙棘汁、沙棘油、沙棘粉。
《西藏常用中草药》上记述:沙棘“性温、味酸涩”。可“活血化瘀、化痰宽胸、补脾健胃,治跌打损伤、瘀肿、咳嗽痰多、呼吸困难、消化不良”。
![](/uploadfile/image/20170518161829472947.jpg)
在《中国民族药志》中,记载了维吾尔族人用沙棘果治口舌生疮、发烧、烧伤、放射线引起的溃疡病等疾病的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记述和棘能“止咳祛痰、消食化滞,活血散瘀,用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消化不良,胃痛等疾病”。
![](/uploadfile/image/20170518162272547254.jpg)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上记述:沙棘可“入肝、胃、大小肠径,生津止渴、清热治泻,治高热伤阴症、肠炎、痢疾”《中国植物志》上记述:沙棘片剂和浸膏可预防和治疗铅、磷、苯等职业性疾病。
![](/uploadfile/image/2017051816233546354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