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了春的明媚,夏的繁盛,还没来得及多想,转身,便与秋不期而遇。遇见秋,犹如故人归,不用过多的寒喧,就像有些喜欢,只是一眼,便会妥帖在心里。
端坐于时光的门槛,看一片落叶点缀了秋色,一畦清露渲染了秋凉。一季落花,终是飘进了秋的门扉,秋雨,在不经意间,寸寸寒了蝉鸣,路边野菊借着秋风的翅膀暗香浮动,那些被吹散在风中的落叶,还在与谁喃喃私语?
终是沉寂了,经过了夏的盛放,走进了秋的萧索,有些遇见是繁华的,亦会有寂寥,时光给予我们一个姹紫嫣红的相逢,却留下一个风轻云淡的背影,唯有那些花开的记忆,是永恒不变的芬芳。
很多朋友在立秋的时候可能感受不到秋意,但植物的根连接大地,比人更敏感,最早便察觉到了天地的变化。相传宋朝在立秋这一天,会把载种在盆里的梧桐移进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uploadfile/image/20170807121820732073.jpg)
秋来“伏”不去,祛湿养脾胃
立秋作为秋天的开端,此时大自然的阳气已经悄悄从“长”转向了“收”。这段时间天气仍然炎热,且雨水多,甚至暴雨成灾。地上多水湿,湿热交蒸,极易形成湿热邪气。而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
因脾喜燥恶湿,湿邪留滞,最易困脾。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加之人们喜食生冷瓜果、冷饮,更助湿邪,损伤脾阳。由于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而生痰,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早秋脾伤于湿,且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复发种下病根。此时调养脾胃,既可以弥补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
![](/uploadfile/image/2017080712190469469.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