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专题资讯
新闻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资讯
春捂秋冻?但也许你并不适合秋冻!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10-16 浏览:549次

冷空气来了,气温一天天“跳水”,但有些人并不重视“保暖”这件事,认为“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不变的养生金句,越冻越健康。


其实,盲目忽视身体保暖不但不能养生,还给疾病趁虚而入的机会。老人、儿童以及一些特定人群,并不适宜“秋冻”。


感冒、鼻炎患者明显增多

“每天早起都要连续打上好几个喷嚏,还经常觉得鼻子痒、眼睛痒,时不时就会流眼泪。”近日,在媒体工作的李小姐前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经医生诊断,李女士患上了过敏性鼻炎。医生说,这段时间是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难捱季,前来就诊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很多,大多有打喷嚏、流鼻涕、眼睛痒等症状。


这几天记者走访开发区各大医院发现,最近感冒发热的患者也明显增多。其中儿童、老年人尤其多。有些是胃肠型的感冒,由于伤了脾胃,出现了拉肚子、恶心、呕吐等症状。而风寒型感冒大多发生在体质比较虚弱的老人、小孩身上,主要是受风着凉导致身体受到细菌的攻击。


“我们家宝宝感冒发烧了,她才九个月啊,看着她每天吃药真的很心疼。”在开发区妇幼保健院,记者碰到了带着宝宝前来就诊的吴女士,吴女士告诉记者,妈妈群里很多人都在说,这段时间感冒发烧的宝宝特别多。


能不能“秋冻”得看体质

有句老话叫春捂秋冻。说秋季天气变寒,突然穿很厚的衣服,反而不容易顺应季节变化,导致身体不适,所以要冻一冻,稍微穿少一点。


有很多人遵循这个养生原则。但医生建议,霜降后,随着气温下降,就不适合“冻”了。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病人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多饮水。


“秋冻”是为了提高人们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力,使人体慢慢适应逐步下跌的气温,为即将到来的寒冬腊月做好准备。一般情况下,在15~20摄氏度,人们可适当“秋冻”,以增强体质。但低于15摄氏度时,市民适时增减衣物,不宜“秋冻”,尤其注意头、手、足等部位的保暖。


“秋冻”虽有科学依据,但并非针对所有人,一些特定人群最好不要秋冻。比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这些人身体受寒,会导致血液循环变差,血压升高、脑负荷加重。


还有关节病患者,这些人平时关节都会发生不适,秋冻不当,更会加重症状。

呼吸道和消化道病患者也要注意,不适当秋冻容易导致冷空气入侵体内,刺激旧病复发。尤其是患有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胃肠病的老人,更应注意腰腹部的保暖,一旦有疾病复发的征兆,应及时服药治疗。


糖尿病患者秋季温差变化大,“秋冻”很容易感冒,同时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更不可“秋冻”。这类病人,体质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沙棘有健、药、美的三大奇效

    

沙棘果的保健


沙棘果含有黄酮类、β-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 不饱和脂肪酸、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可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沙棘果 的有效成分超氧化物歧化(SOD )具有清除人体内自由基的作用,同时又能增强免疫系统功能,调节免疫活性细胞,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这对于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延缓人体的衰老,会有其显著的作用。

 

绝招:



沙棘,是秋季人们经常吃又喜爱的水果,也是缓解秋困的佳品。不但能够生津止渴,和胃润肺,还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素(维生素C),给人体补充能量,有助于维持记忆力,帮助大脑抵抗危害的侵袭,帮助迅速清除我们体内的废物,保持我们比较精神的状态。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沙棘使您秋季养生效果事半功倍!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用少棘提出取物对癌细胞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动物研究,体内实验结果表明,沙棘提取物对动物的肉瘤(S180)黑色素瘤(B16)淋巴细胞白血病(P388)等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沙棘提取物对肉瘤(S180)淋巴细胞白血病(L1210,P388)人类白血病细胞及人胃癌细胞均具有直接的杀伤作用。


中国陕西省肿瘤研究所、陕西省人民医院用中华沙棘油治疗肿瘤取得显著闻效。经40例子观察,其中食管癌16例、贲门癌3例、肺癌5例、胃癌6例、乳腺癌4例、淋巴瘤6例,显效率为72%,有效率为88%。

秋季防癌养生,沙棘助您一臂之力!




网站首页  |   产品展示  |  新闻中心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