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至 情 思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在北方,每年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都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老辈们常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幼时对此不解,长大后才知道,这种习俗的由来,还有着一段动人传说。
![](/uploadfile/image/20171222143371747174.jpg)
![](/uploadfile/image/2017122214330122122.jpg)
相传一年冬季,东汉神医张仲景看到不少百姓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自己研究了一味药,并在冬至节那天舍药为百姓医治冻疮。他在面皮中包上一些祛寒的羊肉、胡椒、药材等,并取名“娇耳”。人们食用了神医研制的“娇耳”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耳朵上的冻疮也渐渐都治好了。这个“娇耳”,就是后来我们常吃的饺子。中国人向来极重恩情,冬至吃饺子,相传就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德。
![](/uploadfile/image/20171222143481518151.jpg)
![](/uploadfile/image/20171222143454565456.jpg)
![](/uploadfile/image/20171222143453465346.jpg)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与北方人不同,冬至节的吃食,南方人更钟情于汤圆。南方地区汉族民流传着一句谚云:“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了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团圆的概念根植人心,也由此而衍生了重要的节气食物——汤圆。这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滚滚的甜品,意味着团圆、圆满,在这一天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
![](/uploadfile/image/20171222143579617961.jpg)
虽然,各地的习惯风俗不同,但人们内心的期许却是相同的。无论是饺子、馄饨,还是汤圆,人们寄托于其间的这份期许,有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团圆”。
![](/uploadfile/image/20171222143528312831.jpg)
在日子过得飞快、生活已越来越缺乏仪式感的当下,你还记得小时候母亲端给你的那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吗?
今日冬至,无论你是漂泊异乡,抑或是离家很近,暂时放下手中的忙碌,给远方的亲人捎个问候、陪家人吃顿小小的团圆饺子,在这个阳气初生的吉日里,向未来投递一份带有仪式感的期许吧。
![](/uploadfile/image/20171222143583698369.jpg)
![](/uploadfile/image/20171222143574617461.jpg)
冬至快乐,记得早点回家……
可是在外奋斗沙棘人,“很想陪家人一起过冬至,可是,因为离家太远了,回不了家!
”我想,当他们打出这行并不多的字的时候,眼眶已经湿润,在这个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当外面或飞雪倾城或寒风刺骨时候,人们卸下一身疲惫,回到家中——团聚即温暖,家人即幸福。
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愿望,对于沙棘人来说,很难。
![](/uploadfile/image/20171222143633223322.jpg)
如果不是为了生活,我们也不愿如此奔波,可是生命的意义却在于折腾。离家近也好,离家远也罢,只要心中有家,那便是牵挂。
冬至这一天,不如把心带回家,如果你离家近,那么暂时放下你的忙碌,回去和家人吃一顿团圆饭,一家人热热闹闹的,暂时放下你的手机,和父母、孩子说说话;如果你离家远,那么、打一通电话回家,和家人说说你的近况带回你的问候和思念……
沙棘人冬至快乐
冬至有人陪伴,才能不寒不冷,温暖入心!